這學期的課程已經告一個段落,回想起來這門課對我的衝擊真的算蠻大的,
從老師上課的話語和思想中,有很多以前被其他人打壓的想法,卻在老師
這邊看到有點類似的觀念,當然對這門課、老師的思想我都是抱著開放、
善意接受的觀念,所以老師說的話不管有沒有真的接受到、吸收進去,都
還是頗為贊同的。

剛開始老師先是將「金錢至上」的想法打破,再次提醒我們什麼東西才是
比較重要的,舉了很多例子,本身我也有一些經驗。我是苗栗人,算是半
個鄉下小朋友,夏天也會到雲林外婆家玩,小時候都是一群小朋友到處在
冒險,撿個破爛就可以玩家家酒、到水溝去撈蝌蚪、每個地方都是秘密基
地;而我妹妹小我很多,她出生的時候,那些小小雜貨店,清澈的水溝都
已經沒有了,他的童年就沒有這些東西,比較多的就是精緻的玩具和電視
上的卡通,到現在長大了,對於金錢的觀念差異就很明顯,對她來說,有
錢真的可以解決很多事情,想要什麼東西就只要和媽媽說一聲,或著是對
她有什麼要求都是有條件的,而我是到高中之後才對錢比較重視,從這邊
可以稍稍的感覺到不同。另外在家教的學生身上更看到了不一樣的童年,
教了一個國小二年級的小妹妹,她已經開始補習鋼琴、英文、以及找家教,
而在稍稍與她聊過一下,感覺到她已經沒有什麼自己的想法了,問她幾個
問題,只有有關功課的問題才答得出來,對於其他的喜好已經沒有什麼感
覺了,他不知道他最喜歡什麼東西。是為了什麼,大人要放那麼多負擔在
小孩子的肩上?甚至已經讓他們已經麻痺了。

老師在課堂上也常常提到欣賞大自然的能力,偶爾也會找機會問同學,也
曾經被笑過,被認為「有誰那麼無聊,有什麼美國時間可以去看那個『秋
天的陽光』?」;另外有遇過喜歡攝影的同學,很明顯的他就能和我分享
不同的季節有哪些不同的風情,我們也曾經被大海、黑夜深深的震撼過。
不敢說我曾經被大自然感動過,但是曾經黑夜在橋上看著腳下的大海,聽
著海浪的拍擊聲,想起很久以前那個男生;也曾經在跨年的時候,和朋友
瘋子一般的跑到山上看星星,看著銀河,大家都不說話的感覺,都很值得
回味。這樣的感覺我一直說不出來,當下只是覺得心裡面充滿著滿滿的情緒,
什麼情緒卻說不上來,只是有種「很感動」的感覺。但是最近漸漸的外務
多了起來,對於這些感覺也就沒有那麼常回味,因為老師的提醒又再重新
的想起,也在回想的時候再次感受到那種無以言喻的感動,這樣的感覺沒
有辦法說,但是卻一直留在腦海裡可以一再地感動。

從前面所提到的事情,可以大概看出一個人對事情的看法;如果一個人對
於很多事情都沒有感受的能力,那麼他在看很多事情的時候都只能看到表
面,或許他是個很有能力的決策者、領導者,但是對於很多人而言,他只
是個「機器」;然而,另一種很有感受能力的人,或許會被稱為多愁善感,
但是對於人與人之間,對於很多事情,他可以看得很透徹,能夠給人很有
智慧的見解。這樣的說法雖然有欠完整,但是大略的來說,我身邊的人可
以分成這樣的兩個族群,會用族群來說,是因為在我的認知中,這兩種人
是很不一樣的,不一樣到可以用族群來分類。不去評斷誰好誰壞,但是對
於那些比較沒有感受能力的人,有時候會覺得很不容易溝通,沒有辦法在
思想上溝通,因為思考模式相當的不同,就連講起話來都怪怪的。

事物在每個人身上所引發的反應都是不一樣的,每個人也會有悲傷、難過
的心情,現在人們都很不希望去面對,甚至會利用一些外務讓自己逃 避情緒,
或許可以獲得一時的解脫、甚至會因為時間久了就忘了,但是一旦再想起,
難過的心情依然在,為什麼就不勇敢的面對呢?在【心靈地圖】這本書中
有提到,對於悲傷難過的情緒,不如好好、用心、認真的去體會,有一天,
你會從中逃脫出來,雖然已經不記得確切的文字,但是大概的意思是這樣的,
在我讀到這句話之前,我在早先已經這樣嘗試過一次了。高中的一次曖昧中,
我被一個男的朋友很深的傷過一次,對於我們之間的感情,也曾難過到不
知道該怎麼辦,不想要面對、放下的心情,在好幾次日記中面對自己之後,
認為每次想到就找功課逃避,不如就在想起時,認真的投入到情緒中好好
的想著,那種的難過就和之前的快樂都是必經的過程,沒有必要逃避,該
經歷的還是會經歷,讓自己好好的沈浸在難過的心情中。當我開始這樣想
的時候,很多事情都變的不一樣了,雖然每次想起心裡都很難過,但是難
過的時候,那些快樂的回憶也一起出現,那些東西是沒有辦法否定的,是
我們的回憶,雖然因為不能夠再有,所以讓我難過,但是當我回想時還是
快樂的,這樣一再地讓自己泡在悲傷的情緒裡,出奇我意料中的事情是,
我漸漸的不悲傷了,或著是說,我可以接受這樣的事情,對於這樣的難過,
我可以看的開、接受、並且回到正常的生活。這件事情之後,對於人之間
的事情,我也就有比較不一樣的看法了;對於很多事情,我們用盡了全力,
還是沒有辦法改變的,但是當我們用開闊的角度去看待時,或許可以看到,
在我們難過的同時,還是有人快樂的笑著,這樣的結果也未嘗不好。

後來課堂中提到思想的演變,希臘人對於思想的嚴肅看待,讓我很好奇,
尤其以現在和希臘人來比較,是相差很大的。在現今,一切的事物衡量的
標準就是金錢、證書,一切的東西都是眼見為憑;而希臘人反而要去找到
很根本的東西,想要看看在一個面具下面到底有什麼玩意。這樣的差異蠻
讓人驚訝的,為什麼經過了兩千年來有這樣的轉變?現在的趨勢大家會去
相信物化的標準,但是對於一個人的內涵卻興趣缺缺,在這個光鮮亮麗的
世界中,底下有什麼可看的事物嗎?在那些譁眾取寵的風氣下,其實一直
都還是有動人的小故事一直發生著,只是默默的、悄悄的在進行,或許不多,
但是他還是依舊存在著,我也一直相信他不會消失。



   上過這門課之後,寫報告時再次回想自己以前到現在的心路歷程,發
現自己反而是在高中的時候比較有「感受」的能力,或許是因為高中的時
候,悠閒時間特別多,加上愛看書,晚上常常寫日記,在這些思考的過程
中,也不斷的激起火花,在東想西想之餘,多少都有些不錯的想法;而到
大學之後,整天東奔西跑,沒有騰出一些時間好好的想事情,於是這樣的
能力就漸漸的遺忘、消失了,直到上了這門課才又再提醒我這樣的曾經。
反觀大學將近四年反而沒有讓自己更成長,是件讓我自己覺得可怕的事情,
是否這代表著我這三年多來並沒有學到多少,只是在自己就讀的科系中當
個井底之蛙呢?

   看過很多寫得很明白的書,就是很直接了當的說『你該怎樣過生活!』、
或是有很多不錯的建議,似乎幫人指引了明路,但是當一個人尚未覺悟、
想通知前,形式上的改變,影響是很小的,除非真的很有毅力和耐心,否
則成效真的不大。身邊有想要改變自己而去上那些所謂的心靈成長課程的
朋友,剛開始多少都有些成效,但是過一段時間之後就可以明顯看出來,
如果沒有真的很清楚自己想要什麼,或是只是因為覺得「這樣子看起來還
不錯」而試試看,但如果沒有確實把課程所學到的東西吸收、消化,內化
成自己的思想,外在的改變也只是一時的,「不見棺材不掉淚 」這句話說
得頗貼切的,一個人在沒有受到重大傷害或是打擊之前,對於事情往往都
是看不清,也不願看清,因為安逸,所以一直躲在自己所一直以為的世界中;
因為舒適,所以不願意做任何的改變。很需要一個痛苦、悲傷、甚至到了
一個被虐待的一個情形,才能將一個人從他自己所創造的「溫暖世界
中狠狠的拔出來,也因為這樣,能夠在那些心靈成長課程中重獲新生的人
很少,要對那些講師所介紹的課程有所共鳴真的不容易,即使真的有心也
很難。換個角度看,或許難的不是在看破看開,而是因為說得太明白了,
沒有讓人去思考其中所包含的東西,形式上的改變是沒有辦法讓整個
有太大的變化,反而是一些比較能夠讓人思考的小故事或是寓言,逐漸的
潛移默化,其所能達到的改變才是真正的改變,要讓一個人從「心」去思
考,讓他質疑自己、懷疑大家認定的價值,再好好想過自己所想要的東西,
才能夠真的有效果。

   生命的價值、意義到底是什麼?之前在HBO看了一部小品 -【愛在屋
簷下】,這部電影很簡單也直接的表達出一個人的改變,當一個人願意去
改變、不想要再繼續下去糜爛的生活,他可以讓自己成長、蛻變,雖然電
影往往是煽情且感人的,但是其中的蛻變讓我嚮往,我對於現在的生活有許
多不滿意,我希望可以有更不一樣的生活,應該有更精彩的人生,但是卻
只是成天學校唸書、在家上網、無所事事,對於自己感到厭惡,但是卻一
直沒有改變,或許可以對人說出幾番有道理的話,但卻是行動力最差的人,
這樣的我連自己都快要忍受不了了,就像這篇報告,或許可以因為寫
不錯受到讚賞,但是也都只是說說,沒有真的去實踐,那麼我花了一個學
期的時間,老師的苦心都是白費。看到電影中的主角,因為自己的生命所
剩無幾,才開始想要著手進行自己的夢想,重建自己的家園,雖然他成功了,
但是是不是太晚了?難道要到一個人快要死的時候,才能看到自己這一生
中想要去做的事情,才能理解到自己內心深處最想要的事情嗎?這樣的情
形很可悲,但是現實生活中處處都是如此,更甚者到死都無法真正得知。

   這件事情,不只是這部電影,很多書、很多人在無時無刻會悄悄的對
我們說「把握當下」才是最重要的,但是我們卻習慣性的忽略、充耳不聞,
兩眼依舊是直直的向前看、向「錢」看,直到哪天被什麼東西重重的打了
一個耳光才猛然驚覺,「把握當下」才是最實在的。人活著,也只有「當下」
是最可以把握的,也是最珍貴的,因為每個當下一去不復返,但也充滿著
各種的可能性,這也是為什麼英語中當下的翻譯是「present」,因為它是
個最珍貴、難有的禮物,人是不可能活在未來以及過去裡的,唯有把握最
能把握的「當下」才是最踏實的。所以即使尚未找到我的生命的價值與意義,
但還是可以把握我的當下與選擇,在我可以控制的範圍內,我可以選擇我
想要的生活。很多事情都需要我們自己做選擇,這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但是從小到大學校都沒有教,都要我們自己慢慢的摸索,學著如何分辨、
如何選擇才是比較好的,才是適合我們的,在每次選擇的結果之中,都要
再次的確認,那是不是就是我們想要的結果?也可以從別人的身上去學習,
但是每個人的生命都不相同,都只能做為參考,不能當作依據。

   回想起來,我到現在都很珍惜的一段回憶是高中時代,因為有一群很
純真的朋友,一起為了夢想努力,為了自己的理想認真唸書,也為了參加
比賽徹夜練習,這些過程反而是我生命中比較重要的部分,比賽有沒有得名,
可是成績好不好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曾經努力、付出過:一大群人因為經
費不足,擠在僅有立足之地的小房間練曲子,只為了在第二天的比賽 中可
以演奏出最好的音樂,這樣的心情才是最可貴,因為我們的努力,便宜的
樂器照樣能夠發出最美的音樂。這樣努力認真的「蠢勁」,反而是我現在
最羨慕的,一個人可以為他的興趣、理想付出,願意去負擔對別人毫無意
義的痛苦和折磨,只是為了成就興趣和理想,在這之中,一個人可以獲得
的絕對遠超乎我們的想像,而一群人的共同努力更是難得,感覺年紀越大,
團體間的合作就越難。在團體中,很強調一致性,但是在工作中不就是要
分工合作、發揮自己最大的才能來讓大家可以事半功倍嗎?但是現在越特
別、越有能力的人反而受到壓抑,因為沒有辦法和別人共事,因為太過於
獨特,所以只能以個體戶的方式生存,很難容於一般的公司體系,尤其是
以一般的企業,但是在開發性質的部門就是需要獨特性、創意性,這樣的
壓抑不就是在抹滅成長嗎?所以在很多訓練的時候,不要求獨特性,反而
注重服從、嚴謹,但試看看以前偉大的科學家,會拉小提琴、寫詩、作畫、
作風特別,難道說特別、有人文素養會壓抑科學發展嗎?對我來說反而更
能激發出科學家的想像力及動力,因為有著比一般人更敏感的心,更能懂
得科學中神秘的對話,才更能有超越常人的成就。

   很多事情都是沒有辦法用言語來形容,只有親身經歷才能夠體會,人
與人之間的關係也是如此,就拿友情來說好了,兩個人堅定的友情是沒有
人可以取代的,即使是雙胞胎也沒有辦法取而代之,因為他們一起經歷過
許多笑和淚,,除非有著相同的回憶,否則兩個人之間也只是個點頭之交,
沒有什麼特別的情誼,所以人與人之間,重要的不是開始、結束,而是中
間所經歷的過程,而老師也提到說愛情該注重的是過程而不是結果;如果
注重過程的話,何必談戀愛?直接談條件結婚就好了,何必還要要求兩人
的契合,所謂的靈魂伴侶(soul mate)?愛情中令人嚮往的不外是其中
甜中帶酸的滋味,而相對的人生亦然,而且其中的五味雜陳,更高於愛情
一等,所以為何不好好的品嚐生命的滋味,而去尋求那無窮盡的慾望,並
在無法滿足的慾望中痛苦呢?

   確實如老師所說,每個星期四下午的第七、八堂,就像接受洗禮一般
可以在一整個庸碌的星期中,播出兩個小時,好好的往自己心裡面挖掘,
看看裡面未琢磨的鑽石,再看看外面大家死命追求的,整個人似乎向上提
昇了一層,在此感謝老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rie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